侯长林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不断显现,不少地方本科院校更是如此,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成为就业问题的“重灾区”。今年7月,教育部公布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地方本科院校排名垫底。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缺乏特色,办学资源匮乏,导致其所培养的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在就业大战中处于被动地位。解决这些问题,地方本科院校除了争取所在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外,最佳的选择是,打开校门,多方合作,走应用型办学之路。
打开校门,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认识自我,找准办学定位,培育办学特色。在我国各类本科院校中,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是最“接地气”的院校,因为他们本身就身处地方,由地方政府举办,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获取地方资源、打造地方特色方面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他们应该面向地方,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有些学校自身认识不够,定位不准,“眼睛向上看”,甚至蜗居在象牙塔内,蜷缩办学的触角,还怡然自得。这样的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如何变强?
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在找准定位后,必须由上到下、由表及里来一次大变革,因此有很多迫在眉睫的工作要做。
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首要任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企业、行业的广泛参与,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过程的考核,整个过程都需要企业、行业的参与。如果不打开校门,不主动与社会对接,仅仅靠在校内建实验室来进行工学结合,显然是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
加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双师素质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而“双师素质教师”主要的培养渠道还是派教师到地方的企业、行业挂职,或从企业、行业中选调;兼职教师也要到企业或行业中聘任。这些,都是需要打开校门才能实现的。
加大对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可忽视。学校虽然可以建一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但要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缩小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差距,学生必须要到地方企业和行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锤炼,那里就是现成的很好的实训基地,而且选择的余地也很大。不打开校门,这些资源能够得到吗?
打开校门,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既能够切实解决企业、行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还能够协同创新,生产出大的标志性成果。教师将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教学过程融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向教学转化,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讯息向学生传输,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这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能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积极地打开校门,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争取在服务地方中赢得更多的红利。
(本文原载《人民日报》2013年8月15日18版)
编者按:
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研究型或教学型为主的本科教育相比,其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一些不同特征,也面临一些问题。为顺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探讨我校在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进一步提升办学理念,拓宽办学思路,深化发展战略,不断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我们设立“半月一读”栏目,力图选载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文章,以期引起广大师生深入研究的兴趣,推动产生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我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热忱欢迎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不吝赐稿,为本栏目撰写或推荐文章。
联系人:李树亮
电子信箱:2512411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