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根据国家、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和学校“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确定未来五年我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进一步繁荣发展学校文化,推动我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序言
高等学校文化建设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品格,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先导,集中体现了每一师生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它决定着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又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大学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师生、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开创我校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学校文化既为学校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振奋师生精神,必将为实现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新的发展时期,大学文化在综合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十二五”时期我校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进一步激发学校生命力,增强师生凝聚力,提高学校创造力,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我校在60年的办学历史中,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在我校迁入曲阜新校、升本建院的进程中,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的校园文化已初步形成。传承和弘扬已形成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体现历史内涵、时代风格和学校特色、高品位、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更是全体济宁学院人共同的事业。我校文化建设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握有利于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大力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先进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以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科学精神,凝铸学校精神,传播大学精神为主要内容,以提高育人质量为目标,秉承“博学笃志、择善敦行”的校训,发扬“至诚至朴、求是求新”的校风,努力建设体现历史内涵、时代风格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示范校园,光大社会新风尚的和谐校园,富有创新精神和人文气息的精神家园。
(二)方针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下方针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校园文化阵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以人为本,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人文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保障和实现师生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师生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有益活动锻炼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整体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所以要统筹兼顾,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坚持文化创新,要在继承和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吸收借鉴当代先进文化成果,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学校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在传统中挖掘新意,融合传统与创新,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努力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精神、学术、制度、环境、行为文化协调发展。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学校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凝炼济宁学院精神,充分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强化制度的指导功能,使校园制度沉淀和内化为具有约束力并能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制度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带动和促进全体师生优良品质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文化的渗透力陶冶情操、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展现形象。通过高品位的大学文化建设形成学校的精神内核,体现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一)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重点开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学校教育中。
2.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
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4.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文化建设的内容
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在学校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几十年积淀形成的,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培育并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是校脉传承发展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办学理念、共同的价值观念、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师德师风、学术传统等内容。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上的优秀精神品质,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增强凝聚力。使具有济宁学院特色的大学精神逐渐形成并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普遍增强;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指南和行为自觉。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学校以体制、机制、政策、规章等确定的制度环境,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规范性和组织性,它对师生的思维、言行方式及生活行为习惯具有引领、约束等作用。制度文化建设要体现“德治是灵魂、法治是保证”的思想,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彰显民主、公平、正义、和谐的人文精神。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推动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从制度上保证学校重大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为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规范运作和制度保障。
3.加强行为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是对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有机落实。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是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优良的大学行为文化,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风、教风建设,完善廉洁从政、廉洁从教行为规范。重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创建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
4.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文化是一种具有较强直观性的文化,它能直接体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环境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强调环境育人的主体功能,从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入手,从学校实际出发,按照“绿色、高雅、理性、开放、和谐”的原则,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5.加强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建设。重视学校形象宣传与品牌形象的推广,重视公共关系工作,扩大学校在全国、全省的知名度,提升学校品牌的价值。
三、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理论武装工程
1.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师生。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师生,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任务,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使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弘扬,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师生认同感、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2.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学校建设。健全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以党员领导干部和各级党组织的率先垂范推动全校的学习。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3.构筑品牌性理论文化阵地。积极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理论讲坛,使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理论、培育高雅情趣、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文化阵地。发挥其以讲促学、以讲聚心、以讲促用、以讲为媒的作用,努力办成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地域性文化品牌。
(二)实施大学精神培育与弘扬工程
1.深化学校办学理念,培育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是大学文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而治校方针则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他们与校风校训等都是经过长期努力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校园文化的精髓与灵魂。继承和发扬济宁学院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儒家文化精髓,在充分吸收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对我校的办学理念、治校方针等进行充分挖掘、论证、提炼和总结,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总结和深化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培育体现济宁学院特色的大学精神。
2.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增强师生爱校荣校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将“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作为全校师生的价值取向,将“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追求崇高、追求卓越”作为全校师生的价值追求。通过提倡师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激励师生爱祖国、爱学校、爱专业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让全体师生自觉关注学校发展,维护学校大局,珍爱学校声誉。
3.加强对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资料的搜集与归档工作,提倡各部处系组织力量搜集、研究和编写部门发展史,不断丰富校史内容,建设“网上校史馆”,使之成为新生入学后进行校史教育的制度化基础。根据学校建设的总体进展,建设永久性校史陈列馆和学校荣誉室。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
4.重视校友资源,凝聚校友力量,支持校友为母校和社会多作贡献。办好校友总会和校友网,组织编写《济宁学院校友风采录》,要发挥优秀校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5.重视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的宣传,发挥榜样的力量。
6.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与学校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的活动,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奖学金颁发、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倡导学校领导为每一位毕业生或毕业生代表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激励大学生勤奋向上、求实创新。
(三)实施优良校风建设工程
1.校风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或应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和人文精神,体现一个学校的历史积淀和教学传统,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管理水平。校风建设包括学风、教风和工作作风建设。要通过建设优良校风,努力把学校育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在校园树立热爱祖国、决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培育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共同意志和奋斗精神,形成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共同追求和开拓意识。
2.积极践行“博学笃志、择善敦行”的校训。要倡导师范仁道、追求高尚,倡导爱人以德、追求和谐,倡导勤奋踏实、追求卓越;要树立敬业、奉献、博爱、宽容、人文和创新的精神,以之引领学院人至仁、至爱、克精、克勤,奋发向上,继往开来。
3.大力弘扬“至诚至朴、求是求新”的校风,使之成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规范。
4.积极践行“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修订《济宁学院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制定《济宁学院教职工道德规范评价办法》,把教职工的道德自律和有关制度的外在约束结合起来,保证师德建设的时效性和长期性。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导教职工德才兼修,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把师德建设纳入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5.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发展观、人才观和师生观,通过制度保证,充分发挥监督机制作用等措施,促进领导干部和管理服务人员勤政廉洁,务实创新精神的确立。要把本职工作与学校育人总目标结合起来,要牢固树立“把校园当家园,把学生当子女”的理念,坚持管理就是服务,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去教育感染学生,通过人性化管理,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良的教学和生活条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6.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大力推进成才导航工程,深入进行目标导航,理想导航,素质导航,职业导航。要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尊师守纪,文明诚信;好学善思,勤奋实践;志存高远,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通过诚信自律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把养成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使学生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意识不断提高;要制订完善《济宁学院大学生行为规范》,健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发挥规章制度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激励和导向功能。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每年举办一次以“刻苦诚信做人,树优良学风”为主题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坚持既严格按制度规范学生行为,又推进人性化管理,培育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重视制度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榜样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习成才的动力。
7.培养和造就良好的学术精神。坚持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相融合的综合性、学术自由的多元性、追求真知和开拓进取的批判性、引领人类先进文化的前瞻性的基本方向,要创设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宽松环境,要营造一个学术至上、自由探索、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要提倡公平竞争,反对急功近利,防止学术失范行为。要通过名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从行为入手塑造正确的观念,促进学术健康理性地发展。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学科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传播前沿知识信息,弘扬学术精神。要协调好学术与行政间的关系,发挥好专家治校的作用。要将打造名师与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工作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氛围。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以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四)实施制度文化建设工程
1.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要体现现代大学意识,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以德治校相结合,用文化机制整合大学力量,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建立科学决策,民主管理、高效灵活的现代大学制度。
2.积极推进建立《济宁学院章程》的工作,充分发挥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制定并实施《济宁学院校典》建设计划。对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增补、完善和汇编,解决学校规章与国家法律及上级部门的有关法规不相一致的问题;解决部门规章之间不能衔接的问题。
3.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代表大会制度,凡属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都要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坚持校务、系务公开制度,公开事关师生员工民主权利、切身利益的政策规定和办事程序。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专家教授在学校管理、特别是在教学和学术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妇联、学生会等团体在参与学校管理、推进民主治校工作中的作用,支持他们为学校建设发展献计献策,自觉接受他们的监督。
4.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加强对依法治校工作的监督。
(五)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
1.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运行有效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校和团校的教育作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
2.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逐步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要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科学生要多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要适当开设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课程。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建设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
3.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文明创建和道德实践活动,通过持续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承诺活动、学风建设月活动、教师节慰问、爱心捐赠等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提升文明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4.开展好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通过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电子大赛、数学建摸竟赛、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较强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活动。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系部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品牌活动班级化、普及化”的活动思路,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大学生文化、体育、艺术活动,精心打造“大学生艺术节”、“宿舍文化节”、“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6.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项目化运作、专业化实践、基地化发展、制度化保障、社会化推进”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运行机制,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深入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参加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两周。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制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7.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加强对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建立校、系分层管理体系,确保每个社团都有特色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8.打造志愿者服务活动品牌。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宗旨,按照“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原则,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的动力机制,鼓励在校大学生人人争做注册志愿者,保障每位注册志愿者每年不少于40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荐西部志愿者。要创新活动组织机制,深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
(六)实施文化阵地建设工程
1.整合学校宣传资源。重点建好校园网主页、校报、校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按照宣传管理工作规定,加强对校内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校园横(条)幅、标语、版报、宣传栏等宣传品的悬挂和张贴,使之美观、有序。
2.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标准统一,资源共享,重在应用”的方针,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大设备、技术投入,精心设计版块,扩大信息量,体现学校特色,要充分发挥网络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展示学校风貌,加强对外交流,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和活跃文化生活,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重要载体,充分开发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文化服务功能。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计划,保证校园网的快速运行。加强网络制度建设和网络道德教育。落实校内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管理责任制和注册上网制,在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和系部建设一支优秀网络评论员队伍,注意封堵不良信息,及时疏导舆情。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提升校园网络服务的品位和水平。
3.校报要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针对性、导向性,凸现学校特色。力争5年内改版为周报。广播要面向广大学生,积极报道各系部动态,多报道同学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多介绍高雅文化和学术知识。规划建设好校园电视台。
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加强对论坛、讲座、研讨会、校内出版物的管理。
5.规划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大学生活动中心管理。根据学校的发展不断增加活动场所,改善活动条件。
6.加强教职工俱乐部建设,改善职工活动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促进教职工的身心健康。
(七)实施品牌形象塑造工程
1.按照统一、规范、高雅、美观和具有学校特色的要求,建立济宁学院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2.规范使用校标、校徽、校旗、校歌、学校名称及中英文字样标准,各系部的形象标识系统与学校风格保持一致。
3.规范学校办公用品的格式、标识,规范学校各类牌匾的规格与设计。
4.完善对学校各类建筑物及校内道路、园林的规划命名和指示牌、标志牌的设计与改建。
5.重视对师生进行品牌意识的教育。
(八)实施校园环境建设工程
1.以建设“绿色校园”、“园林校园”、“生态校园”为目标,以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形成人的活动能融入自然的有机运行的生态机制。以“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园、绿带、绿轴”来美化校园,绿化覆盖率不小于40%。重点种植一批适合本地生长的名贵树种,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小型植物和绿化长廊,并以具有文化背景的主题加以命名,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景点。
2.精心设计以儒家文化和学校历史为背景的校园人文景观工程建设。建设一批能够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文化内涵丰富、造型别致、做工精美的文化长廊和雕塑,使之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观。
3.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生活区域的文化建设。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公寓、食堂等地的人文环境,要精心设计,力求新颖独特、文化氛围浓厚、品位高雅,使其体现文化韵味,闪烁智慧火花,给人以美的感受,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教育人。
4.在校园内分散布置各种庭院座椅、交往平台或活动场所,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交往、交流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以利于多学科渗透,发挥综合优势,体现人文关怀。
5.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安保队伍和技防建设,全面提高防范和应急能力;提高医疗服务和防疫保健水平,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
四、文化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各工作部门的密切协同,共同努力。学校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并使之与学校整体发展相适应。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学校党委行政是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指导者。要统揽全局,科学决策,促进办学理念的发展,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推进学校制度的创新,建立与现代大学相适应的大学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要定期研究文化建设工作,积极解决问题,保障师生的权益,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 文化建设办公室,负责全校文化建设的统筹、检查、督促和落实。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各单位和部门,各单位和部门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抓好文化建设工作,要结合单位的工作实际,制定文化建设的实施细则及年度工作目标和措施,并组织落实。
(三)加强文化建设的管理
建立学校文化建设目标管理体系,把文化的发展方向、建设目标、成果巩固、活动开展等均纳入责任范围,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全体师生员工建设学校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并把领导干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表现情况,纳入检查、考核、评议干部的重要内容。
(四)完善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要把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广开筹资渠道,运用冠名等方式,多方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学校文化建设。要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建立和培养一支学校文化建设骨干队伍,保证文化建设的连贯性和持久性。要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