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二、发展机遇
三、制约因素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定位
三、发展目标
四、功能分区
第三章 打造城乡统筹高地,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一、城乡布局
二、县域经济
三、城乡一体化
第四章 打造转型升级高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重点产业
二、产业集群
三、园区经济
四、产业融合
第五章 打造科教人才高地,建设科技创新先行区
一、科技平台
二、科技转化
三、科技金融
四、科技人才
第六章 打造文化旅游高地,建设文化强市首善之区
一、文化传承创新
二、文化经济融合
三、文化旅游发展
四、公共文化服务
第七章 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建设生态示范城市
一、生态建设
二、污染防治
三、资源利用
第八章 打造社会文明高地,建设民生和谐示范区
一、就业创业
二、社会保障
三、优质教育
四、医疗卫生
五、社会养老
六、体育事业
七、社会管理
第九章 基础设施
一、交通网络
二、城乡服务
三、水利建设
第十章 政策措施
一、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三、实施投资项目带动
四、创新国土管理模式
五、强化金融服务支撑
六、增强消费带动能力
七、积极争取上级政策
八、健全推进实施机制
前 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不懈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丰富区域发展战略内涵,研究制定支持包括鲁西南、鲁西北在内的西部地区发展优惠政策,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形成《决议》,提出把济宁打造成为鲁西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在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基于新形势新机遇作出的必然选择,是济宁实现科学发展、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的现实需要,是新一届市委发展思路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也是我市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事关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济宁是山东省重要的资源大市、工业强市,交通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富集,产业基础扎实,文化积淀深厚,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居于山东省西部六市前列,已经具备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基础和条件。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任务目标就是要抓住机遇,重点突破,整体带动,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济宁经济总量、主要指标人均水平等在周边区域发展中居于领先地位,将济宁建设成为产业发达、城乡秀美、人民富裕的区域中心城市。
规划范围:含市域内各县(市、区)及各类开发区,总人口847万,面积1.1万平方公里。
规划期:2013年至2017年,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背景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战略部署,从实际出发谋划展开新一轮发展布局,科学务实,积极作为,在新的起点上开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现实基础
综合实力全面提升。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89.4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45.6亿元、增长18.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09.7亿元、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0亿元、增长15.1%,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14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923.9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6∶52.5∶35.9。粮食产量突破百亿斤、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06家,“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和面积均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551家,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8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提高到21.1%。服务业增加值1143.9亿元、增长11.3%,实现旅游社会收入342亿元,“文化济宁”大格局基本形成。
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46.1%。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4.6平方公里、人口117万。太白湖新区核心景区开发、基础设施配套齐头并进,济宁高新区科技新城建设初具规模,济北新区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组群结构城市融合发展,京沪高铁曲阜站投入运营,滨湖大道济宁至鱼台段竣工通车,组群城市间实现公交一体化,“同城效应”进一步显现。
县域经济提速发展。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制定出台加快县域、镇域经济发展政策措施。2012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2.7%,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考核跨越发展第一名。园区经济发展提速,新批入园项目819个,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上缴税金分别占县域的59%和42%,10个开发区营业收入突破百亿。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54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2元、增长14.8%,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文化产业开发潜力巨大。民生保障“十大体系”启动实施,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养老、医保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困难群众、特殊群体、优抚对象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二、发展机遇
济宁居于山东省西部六市的中心位置,是西部经济隆起带“U”形的中间地带,唯一兼具“水陆铁空”综合交通特点。济宁的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经济实力、区域影响力,在整个西部地区都具备较大优势,京沪高铁、南水北调、济徐高速、跨湖高速、内河航道升级等一批国家和省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实施,都会产生强力拉动作用。同时,还面临着五大历史性机遇。
一是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机遇。省委、省政府围绕纵深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全面展开了“两区一圈一带”的发展格局,特别是把西部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台了一揽子扶持政策,为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争当淮海经济区排头兵提供了“争先率先”的机遇。
二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机遇。省政府就支持济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发专门文件,提出7条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支持我市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为提速转型、加快发展提供了“量身定做”的机遇。
三是行政区划调整机遇。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获上级批复同意,济宁市区行政区域面积由884平方公里扩大到1534平方公里,人口由117万增加到177.5万,有效提升了中心城区集聚要素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济宁加速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提供了“空间拓展”的机遇。
四是惠普基地项目带动机遇。惠普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吸引大批世界级公司入驻,使我市IT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国际知名的软件人才和产业基地,对我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高端提升”的机遇。
五是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建设机遇。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建设已纳入文化部、山东省合作框架协议,省政府将制定规划、出台政策进行实质性推动,打造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城市,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建设文化强市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遇。
三、制约因素
客观分析,我市在建设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中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型产业比重较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民营经济占比较低。受制于煤炭压覆、河湖制约等因素,城镇化进程滞后,中心城区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性突出。粗放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脆弱,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区域竞争压力加大,鲁西各市竞相发展,对我市形成明显的赶超态势。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为统领,坚持“跨越发展、争先进位”总基调,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两化并进”,实施工业、城市、县域、文化、生态“五大突破”,构建民生保障“十大体系”,加快做大总量、提高均量、提升质量,着力打造城乡统筹、转型升级、科教人才、文化旅游、绿色发展、社会文明“六大高地”,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争当淮海经济区排头兵,在西部经济隆起带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战略定位
依据济宁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必须着力突出以下战略定位。
——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构建起以优势传统产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依托“水陆铁空”四位一体立体交通优势,加快形成区域交通集疏中心;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速都市区融合发展,打造组群结构特大城市,加快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都市区为主体、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体系。发挥交通、产业、文化等优势,推动济宁与周边区域之间对接融合,把济宁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资源要素汇集、文化特色彰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中心城市。
——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端化、产业发展园区化,依托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大力实施“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加速壮大以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千亿级产业集聚发展,百亿级大企业大集团加速膨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进入全省前列,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高,成为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科技创新先行区。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自主创新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人才形成规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文化强市首善之区。以建设曲阜“文化经济特区”为牵动,有机整合全市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城市、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和公民思想道德首善之区,建设独具儒家文化特色、凝聚全球华人的文化圣地和共有精神家园。
——生态示范城市。高效利用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五年内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为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
——民生和谐示范区。全市人民共同富裕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社会安定有序、文明和谐、充满活力,人民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及群众满意度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
三、发展目标
按照以上战略定位,依据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市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总体目标,充分考虑现实需要与可能,确立未来五年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区域均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经济总量、均量、质量大幅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城镇化发展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人均指标高于西部经济隆起带六市平均水平;
——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结构趋于优化,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支撑能力、区域创新能力、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6%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确保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过共同努力,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定,社会更加繁荣和谐,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优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
四、功能分区
立足区域资源、基础优势和产业发展,弱化行政区域划分,整合优势资源,科学定位功能分区,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济兖邹曲嘉核心区。在济兖邹曲嘉板块间加快实施组织管理、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四个一体化”建设,强化内部规划对接、区域协作、产业联动、相向发展,推进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形成产业分工明确、城市功能互补、资源高效配置、经济增长强劲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区域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功能完善的区域中心、文化经济特区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大型工业聚集区。以济宁高新区、兖州开发区、邹城开发区为核心,推进各板块间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连接,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园区之间形成以产品供给为纽带的产业配套关系,打造市域工业发展重心和西部经济隆起带最大的产业聚集区。
临港产业开发区。在济宁西部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东西两翼均衡发展态势。以京杭运河为轴线,北起梁山南至微山,合理布局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规划建设运河临港物流中心,建设成为辐射苏鲁豫皖的重要临港物流枢纽、鲁西地区最大的加工工业基地和化工工业基地。
绿色生态经济区。在环南四湖大生态带沿湖区域,充分发挥水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保护优先与适度开发的原则,建设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为主线,以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绿色生态经济区,打造区域重要的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
高端文化旅游区。整合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佛教文化、水浒文化等世界级文化品牌,有机串联曲阜、邹城、梁山、汶上、中心城区等区域,完善旅游景区、旅游专线、集散中心等设施,实现相邻景区半小时通达,打造成交通顺畅、服务配套、区域竞争力较强的高端文化旅游区。
第三章 打造城乡统筹高地,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按照“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的总体思路,构建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城乡布局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按照“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定位,围绕提升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科学实施城市功能分区,以“三河六岸”开发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老城区升级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凸显中心城区主体功能,建设开放度高、辐射力强、功能完善的生态化、现代化城区。太白湖新区,突出城市主中心地位,打造成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体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任城区,重点塑造运河文化风貌和环境品质,疏解过密人口,提高功能配套水平,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文化教育、生态旅游及房地产业,建设宜居宜业现代新城区。东部高新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创新研发、软件信息、商务贸易、生态休闲等功能板块,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和谐的国际化现代新城。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产城一体,大力发展规模化临港产业,建设集航运枢纽、商贸物流、铁水联运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新区,构筑中心城区西跨的新载体。兖州区,以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为重点,实现与主城区规划、功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加快向主城区融合,打造东部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生态宜居区。
加快都市区融合发展。以交通设施为骨架,以产业园区为纽带,通过交通设施互通互连、产业功能协作配套,加快各板块相向融合发展,到2017年,都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4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人口达到340万以上。空间相向发展。济宁高新科技新城向东发展,对接兖州;曲阜加快建设高铁新城和南部新区,向南对接邹城;嘉祥向东建设祥城新区,沿呈祥大道与济宁中心城区对接;兖州向西建设现代新城,与济宁高新区对接;邹城向东、向北发展,与曲阜南部新区对接。产业融合互动。坚持产业一体化布局,明晰都市区产业功能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协作配套、错位发展。以济宁高新区和兖州、邹城开发区为基础,规划建设大型工业聚集区,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领域和重点区域集中;依托西部“水陆铁空”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优势,加快推进铁路物流园、粮食物流园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与济宁空港片区的融合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布局。按照适度超前、均衡发展的原则,统筹布局建设一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提升县城和中心镇集聚能力。坚持以县城为重点,加强工业园区、生活居住区、城乡交通枢纽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县城功能,做优人居环境,彰显县城特色,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县城集聚。积极稳妥推进撤乡并镇、镇园合一,重点发展60个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城镇承载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城镇。把中心镇作为生产要素集聚发展和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直接区域,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力度,鼓励更多的中心镇建设成为既具有相应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又具有各自风貌和特色的小城市。增强小城镇自我发展能力,支持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文化旅游名镇加快发展,力争有更多小城镇进入全省全国百强镇行列。
稳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在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按照城镇社区、农村社区、美丽村庄三个梯次分类规划布局,建设现代社区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模式多样、特色各异的新型乡村。完善镇村管理体制,增强农村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二、县域经济
围绕“县域经济倍增计划”,落实好支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全市产业总体布局和各县(市)总体定位,突出县域特色,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统一规划布局,培植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提升县域整体竞争力,经济强县在全省位次进一步提升,中等县力争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薄弱县跨入全省中等县行列。到2017年,5个县(市、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0亿元。
任城区,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高端提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提速推进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新城区、产业发达区、生态宜居区、和谐首善区。
兖州区,发挥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的优势,提升造纸包装、橡胶轮胎、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层次,发展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建设都市区对外交通枢纽、民营经济示范区和现代化工贸城市。
曲阜市,抢抓“文化经济特区”建设机遇,发挥京沪高铁枢纽优势,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业,培育壮大汽车零部件和生物医药产业实力,建设国际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和现代化商贸城市。
泗水县,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优质林果富集优势,加快泉林泉群、龙凤幽谷等五大生态旅游区建设,做大做强食品、建材、彩印包装等优势产业,建设鲁西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山水园林宜居城市。
邹城市,发挥产业基础雄厚、矿产资源富集优势,加速推进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壮大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规模,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微山县,发挥湖区资源丰富、新兴产业基础较好优势,提升精品渔业生产加工中心地位,培植壮大内河高档船舶修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建设全国知名的滨湖旅游胜地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鱼台县,发挥“鱼米之乡”特色优势,加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拉长煤盐化工、机电制造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湖滨宜居城市。
金乡县,发挥“中国大蒜之乡”品牌优势,提升大蒜交易中心地位,重点发展煤化工、机电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主导产业,建设苏鲁豫皖边界农产品交易中心、现代工业和生态新城。
嘉祥县,发挥靠近主城区、“水陆铁空”多式联运兼备的优势,主动对接济宁城区,发展光伏材料、装备制造、现代种业等产业,建设济宁西部新兴工业城市、临港物流中心和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汶上县,发挥“中国佛都、儒释圣地”品牌优势,发展文化旅游、精细化工、节能装备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佛教文化旅游名城、高端化工和节能产品制造基地、济泰菏区域物流基地。
梁山县,发挥晋煤外运通道、铁水联运等交通优势,提升发展专用汽车、文化出版、生物(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打造水泊梁山风景名胜区,建设高端专用车生产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知名风景旅游城市。
三、城乡一体化
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建设高效农业大市、精品农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从改革创新经营体制、夯实巩固基础设施、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农民职业素质入手,实施农业结构优化调整、龙头企业培育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品牌培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六大工程”,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等产权规范流转,着力发展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建设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扩张发展大蒜、食用菌、林果、特色畜禽、精品渔业、苗木花卉、中药材、种业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业机械化装备建设,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高标准建设济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形成科技创新创业、生物育种、投融资、企业孵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以及珍稀苗木繁育等为一体的核心功能区,辐射带动大宗农产品、特色畜禽养殖、大蒜、淡水渔业等产业集聚,打造成以生物技术为支撑的全国首个农业生物产业特色园区。加快圣丰大豆良种研发基地、泗水食品饮料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三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开发,培育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
建立城乡统筹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城乡统筹机制,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县域空间为整体统筹城乡规划编制,优化城市建成区与乡村居民点布局,提高新农村规划建设水平。优化城乡产业布局,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供气供水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宽带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持续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推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优化配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同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合理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多元化的城镇化成本分担机制,为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管理制度,实现社会保险异地转移接续。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农民工的合理住房需求。
第四章 打造转型升级高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经济升级版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速,努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打造济宁经济升级版,建设成为鲁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2万亿。
一、重点产业
(一)装备制造。坚持规模扩张和产业提升并重,依托山推股份、山重建机、重汽商用车、济宁玉柴、东华重工、航宇船舶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支柱性产业,积极发展农业机械、矿山机械、内河船舶、数控机床等优势产业,着力培育节能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围绕主机产品大力发展关键零部件,培育配套产业集群,建成国内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到2017年,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
工程机械。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整机产品进一步巩固夯实推土机、挖掘机等产品的行业优势地位,扩大提升旋挖钻机、平地机、压路机、压实机、叉车、吊管机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进开发摊铺机、沥青搅拌机、混凝土搅拌站、泵车等系列产品,横向增厚整机产品线;配套产品大力发展变速箱、液力变矩器等传动系统,履带及履带总成等行走系统,开发引进发动机、液压转向器、液压马达等关键零部件,纵向拉长配套产品链。到2017年,工程机械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千亿元。
汽车产业。按照“千亿元产业、百亿元龙头、园区化建设、集群化发展、一体化服务”的总体部署,大力发展以专用车(挂车)和重型载货车为特色的商用车产品,重点培育引进乘用车开发生产,建立完善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形成整车、主机和关键零部件的完整汽车产业链。到2017年,形成数家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构建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条,实现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
专栏1:装备制造重点项目 机械制造:重点建设山推崇文产业园、泰丰科技园、东岳国际事业园、微山船舶工业园、邹城矿山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小松山推、小松山东、齐鲁重型装备、兖矿机电装备、吉华重工机械制造、澳星工业用机器人等项目。 汽车产业:重点建设润峰汽车工业园、梁山专用车产业基地、玉柴发动机、天博汽车零部件、佳思特汽车零部件、京通驾驶室、骏达高强度钢制车轮、伊顿汽车发动机、长青智能超轻轨车、联诚新能源汽车等项目。 |
(二)能源化工
能源产业。坚持地上地下兼顾的原则,稳定煤炭产能,高效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努力提高煤炭产业附加值。提升煤矿企业现代化装备水平,推进煤炭企业重组整合,鼓励企业到境内外开发资源。坚持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大力发展煤液化、煤气化等精深加工产业,推动煤炭产业链条向高端、高附加值延伸。稳步推进电力行业“上大压小”,适度发展30万千瓦以上热电联产机组、热电冷多联产机组和60万千瓦以上的超超临界机组,支持企业建设“以热定电”的背压机组和余热余压发电,积极发展可再生资源发电。到2017年,煤电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
化工产业。依托兖矿集团、华勤集团、荣信煤化、中联化学、民生煤化等龙头企业,以煤基多联产为主体,延伸拉长煤化工、橡胶化工、盐化工三大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实现产业链条式聚集,构建绿色化工体系,打造中国新型煤基化工产业基地。按照基地化、大型化、规模化、一体化原则,加快推进六大化工专业园区差异化、错位化发展,集中布局化工产业链企业及项目,打造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化工园区。到2017年,全市化工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800亿元。
专栏2:能源化工重点项目 煤炭:重点建设红旗煤矿、双合煤矿、泰西煤矿、大营煤矿等项目。 电力:重点建设华能济宁热电厂、华润微山湖电厂、里彦发电等项目。 化工:重点建设济宁化工园区、华勤意大利工业城、中联化学、天成万丰、恒信科技焦油加氢、华勤30万吨乙丙橡胶、凯赛生物绿色尼龙、金威化工氯乙酸、翔宇化纤聚酰胺切片、博拉化学高端炭黑、丹华科技煤制乙二醇、德临10万吨针状焦、碳素集团苯酐生产等项目。 |
(三)生物医药。依托鲁抗医药、辰欣药业、方健制药、华鲁生物、育达医疗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合成药品和高端医用卫生材料、医疗器械等,加大抗生素原料药向制剂延伸力度,打造一批医药产业龙头骨干企业,逐步实现医药产业规模化、园区化、集聚化发展。到2017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
专栏3:生物医药重点项目 重点建设济宁生物产业园、兖州医药产业园、华鲁生物产业园、洁力医疗科技工业园、海斯夫生物科技产业园、裕隆医药工业园、鲁抗良福产业园、任城医药物流园、辰欣新药制剂、鲁抗立科生物制剂、奥康制药、山东育达医疗设备、鲁抗集团古巴制剂、尤特尔新型生物酶催化剂、山东经典集团微创外科手术器械等项目。 |
(四)纺织服装。依托如意科技、翔宇化纤等龙头企业,以毛纺、棉纺、家纺、服装为重点,加快“如意纺”技术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巩固提升纱线、面料行业优势地位,加快膨胀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规模,积极培育手套、鲁锦等特色产品品牌优势,逐步建成和完善高档面料和家纺产业链、纺织新材料产业链、棉纺印染产业链、“如意纺”设备产业链、产业用布产业链,打造国家纺织新材料基地。2017年,纺织服装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专栏4:纺织服装重点项目 重点建设如意天容25万锭半精纺纱线、百隆纺织50万锭色纺、瑞嘉服饰、中都国际服装城、凤竹15万纱锭纺织品、梁山纺织服装产业园、金乡棉花纺织加工基地等项目。 |
(五)食品加工。依托菱花集团、绿源食品、嘉冠油脂、华光集团等龙头企业,以规模化、品牌化、保健化为发展方向,围绕调味品、粮油制品、肉禽制品、渔湖产品、果蔬饮料五大食品产业链,加快在泗水、微山、金乡、嘉祥、梁山、汶上等县打造食品产业聚集区,着力打造鲁西绿色食品新地标,创建中国食品名城。大力培育名牌产品,放大玉堂酱菜、白酒酿造、传统糕点等传统食品品牌优势,巩固提升“玉堂”、“孔府家”、“微山湖”、“嘉冠”等知名品牌。到2017年,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300亿元。
专栏5:食品加工重点项目 重点建设济宁食品工业园、金乡国际大蒜产业基地、娃哈哈灌装饮料、康师傅产业园、深圳食品产业园、菱花循环经济园区、温州食品工业园、德衍牧业、燕京(无名)啤酒、孔府家酒、梁山高新食用菌产业园等项目。 |
(六)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区域发展、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配套完善的原则,整合优质资源,加快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从设计开发、产业化到规模发展的能力,培育和壮大一批各具特色、产业集中度高、竞争能力强、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新能源。依托润峰集团、联电科技园、圣阳电源、梅亿邦赛、英克莱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LED新光源、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加快突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扩大光热利用范围,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适度拓展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努力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新能源“光谷”。到2017年,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
新材料。依托兖矿铝型材产业园、微山钢研稀土产业园、泰山玻纤、意可曼科技等龙头企业,以轻量化、功能化、复合化为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发展前沿技术新材料,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生物新材料、电子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纺织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建筑新材料七大特色板块,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17年,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
新信息。积极承接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软件、通信产业和物联网产业。以惠普基地项目为核心,规划建设惠普产业园区,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和相关产业集聚,打造千亿级园区。鼓励英特力光通信、鲁强电缆、盛世光明、国翔科技等优势企业做精做专做大,重点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应用示范基地和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推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提升区域信息集散和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地位,打造全国信息产业发展新高地。到2017年,新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
专栏6: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新能源:圣阳电源工业园、润峰屋顶光伏电站、国电泗水风力发电、大唐邹城风电、长青集团生物质能发电、元鸿光电PSS半导体材料、佛都LED外延片及芯片生产、预焙阳极生产余热利用等项目。 新材料:兖矿铝型材产业园、企鹅科技园、康得新产业园、英特力碳纤维复合材料、英克莱碳纤维制品、东宏PE高分子材料、中联化学精细化工新材料、碳素集团新型碳材料、微山钢研稀土深加工、泰山玻纤电子布及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等项目。 新信息: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和产业基地、台湾欣兴印刷电路板、新风光电力电子产业园、华尚电气产业园、上海常巍集成电路封装、东方通达光电缆、上海钢联电子交易中心等项目。 |
二、产业集群
发挥产业龙头企业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培植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千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扶持发展大批具有“专精特新”特征的中小企业,加快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梯次企业群体,提高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
(一)培育规模以上企业。落实“全民创业”各项扶持政策,实施中小企业“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工程”,抓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膨胀规模。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外商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地方特色产业扩大投资、新上项目,不断壮大制造业企业规模。到2017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00家左右。
(二)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围绕我市优势产业,重点培植一批具有专业化生产基础的工业企业,明确发展定位,打造成为产品质量好、市场潜力大、技术先进、特色突出的骨干企业,逐步成为大企业集团的后备力量,提高我市工业企业协作配套水平。到2017年,全市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20家以上。
(三)扶持大型企业集团。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千百亿企业发展规划,引导骨干企业做强核心主业、做优产业链条,推动骨干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集中打造一批百亿级、三百亿级、五百亿级乃至千亿级的大型企业集团。五年内百亿元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占到全市工业的50%以上,50亿元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占到70%以上。
(四)打造主导产业集群。搞好主导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原则上各县(市、区)、开发区确定的主导产业不超过3个。研究制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序推进非重点区域相关产业向重点区域转移,大力支持与主导产业相匹配的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发展工程机械、光电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和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到2017年,打造3—5个全国领先的产业示范基地。
三、园区经济
以济宁国家级高新区为龙头,依托现有工业园区和各类产业基地,坚持高水平规划、高强度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细化专业分工,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强配套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千亿级园区,形成各具特色、良性竞争、相互促进的园区经济发展格局,以产业聚集优势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园区。积极推进兖州开发区、邹城开发区等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济宁化工园区、联想化工园区等创建省级开发区。加快建设济宁生物产业园、邹城铝型材产业园、兖州华勤意大利工业园、台湾工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到2017年,全市开发区营业收入全部突破“百亿级”,建成4个三百亿级园区、4个五百亿级园区、3个千亿级园区,2家进入全省开发区前10强,1家以上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或达到国家级开发区水平。
四、产业融合
重视产业关联度和带动力,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链条分工细化和延伸,形成高效配套的服务体系,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实现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和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领域,构建与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二三产业分离,使内部服务资源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轨道。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业,依托高新区省级服务业外包基地,坚持“以在岸外包为重点,以离岸外包为突破”的原则,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实现服务外包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章 打造科教人才高地,建设科技创新先行区
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推动城市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建成创新活力充沛、高端人才汇集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科技平台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山东省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济宁分所(山东物联网技术研究院)、国家LED检验检测中心、山东科学院济宁分院、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加快推进深圳工研院济宁分院、华大基因研究院济宁分院、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济宁高新区太阳能热综合利用公共服务平台、表面材料处理公共服务平台、转化医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全部建设科技创新创业研发平台,在主导产业领域创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研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
加强科技创新行业平台建设。引导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行业研究开发体系,引导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并积极面向行业开展公共服务。推动新型纺织材料、生物发酵等领域重点企业创建国家级工程(企业)技术中心;依托工程机械、生物医药、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先进装备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光伏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围绕梁山专用车、微山新能源、金乡化工等优势产业,建设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行业分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打造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服务要素聚集载体,建设专业服务平台。加强济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咨询和科技信息服务水平。依托济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加大对在孵企业的支持力度,培植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建立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和专利数据等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科技转化
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加大高新技术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强化消化吸收,提高再创新,建立起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围绕建设工业强市,攻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繁荣发展服务业,提升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功能,建立技术研发服务体系;依托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大力发展技术交易、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技术经纪等科技中介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扶持生物育种、设施农业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环保型农业、优势特色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研发;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和先进装备在农业上的应用,实现农业的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
三、科技金融
发挥科技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以畅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目标,完善科技、财政、银行、担保、创投、券商联动的投融资机制,围绕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的各个环节,建设“风投投一块,担保保一块,银行贷一块,财政补一块,平台扶一块”的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市场化的创业投资、专利质押、风险补偿等新途径,实现科技与金融有机融合,推动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引进并组建融资性担保公司,推动各类园区以及科技孵化器成立企业贷款担保联盟。发挥财政资金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设立、引进天使基金,成立济宁创投基金,引进高端专业化运营团队,引导金融资本与民间资本流向科技型企业。吸引更多境内外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入驻我市,建成科技担保平台,推进知识产权质押和债权性、股权性融资业务,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专栏7:科技金融重点项目 重点建设济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园、高新区大学园、高新区产学研基地五期、太平洋国际台湾智慧科技城、济宁财富中心、太白湖国际金融区、太白湖科技创业孵化中心、圣泰金融大厦、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等项目。 |
四、科技人才
坚持人才优先投入、优先发展,大幅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建设人才强市。
提高教育培训水平。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继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济宁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高度融合发展。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鼓励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创新服务,支持行业、企业与院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培训联盟和区域性资源共享的公共实训基地,打造职业教育优势品牌。加快推进科技人才提升培育,健全完善企业家沙龙、创新型企业联盟等人才信息交流模式,帮助企业开阔视野、获得最新产业信息和合作渠道;加大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与国内重点高校合作,对科技型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在各自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和适用人才培养,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到2017年,创建国家、省级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示范专业10个,国家、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0个。
大力培养引进人才。增强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融合度,突出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创新型创业人才,切实加大民生保障紧缺的实用型技术或管理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深化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和国内人才集聚“百千万”工程,重点支持引进省部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科研领军人物。适时调整以“圣地学者”和“圣地英才”为重点的系列人才开发工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单位培养引进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遴选一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创新人才,进入并建立全市高端科技人才库,给予重点培养。抓好济宁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加快推进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区、创新创业团队集群区。到2017年,力争引进领军科研型、领头创业型、领办项目型海外高层次人才100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00万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健全和完善重业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授予荣誉、给予重奖,解决创新型人才在社会保险、住房、户口和子女就学安置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加快创新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人力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科技人才后备队伍建设,组建结构合理的后备科技人才梯队。建立统一的济宁动态人才需求库和济宁籍在外人才信息库,发挥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作用,促进各类人才互动合作,逐步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人才市场网络。
第六章 打造文化旅游高地,建设文化强市首善之区
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弘扬新时期济宁精神,促进传统人文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突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体地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快速提升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传承创新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提升文化内涵,突出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彰显济宁文化风采。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文物古迹,支持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加快孔子博物馆、全球孔子学院总部文化体验中心、鲁故城大遗址公园、明故城改造复兴工程、山东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等项目建设进度,展现历史特色风貌,打造独具儒家特色的文化圣地和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和传承保护,积极塑造祭孔乐舞、唢呐、渔鼓等民间艺术品牌。办好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世界儒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文化盛会。
文化经济融合
实施文化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曲阜“文化经济特区”规划建设,整合孔、孟、颜、曾等文化资源,以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为龙头,坚持政策扶持、资源整合、载体支撑、项目带动,实施尼山圣境、孔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儒家文化动漫园、儒家文化产业创意中心、始祖文化园、东方文博城、兴隆文化园、黄帝内经中医文化养生园、梁山水浒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建设运河民俗文化城,再现运河之都风貌。积极发展广播影视业、出版发行业、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等重点文化产业和佛教文化、嘉祥石雕产业、鲁锦文化等文化创意产业,培植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形成比较完善的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构建具有济宁特色和品牌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金融、制造业、商贸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修学、教育、旅游、创意、工艺、影视、演艺、会展、商贸等文化经济类型的共生发展。
文化旅游发展
坚持用文化提升旅游业,使旅游业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整合核心旅游资源开发,搞好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推进观光旅游向复合型旅游的转变,打响“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品牌,增强文化济宁核心竞争力。加快旅游资源整合,组建旅游集团和一体化旅游营销平台,突出打造六条特色精品线路,新上一批参与体验类旅游项目,加快构建“一心两轴三带四极”旅游新格局,即以曲阜文化经济特区为核心,发展以曲阜、兖州、汶上、梁山为主体的朝圣礼佛尚武旅游轴和以曲阜、邹城、微山为主体的山水圣人旅游轴,增厚以泗水、邹东山区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带、以鱼台和微山为主体的河湖旅游带和以济宁城区运河、南阳古镇、南旺分水龙王庙为主体的运河旅游带,做强尼山圣境、微山岛、水浒文化园和太白湖四个旅游增长极。重点建设济宁和曲阜两大旅游服务中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打造曲阜—邹城—济宁、曲阜—济宁两条历史文化旅游线路,提速推进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都市休闲产品,形成商务会议、温泉疗养、民俗风情等度假产业集群,构建新型城市休闲游憩带。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突出乡村文化特色和原生态保护,推进连片开发规模化经营,支持发展“圣地人家”、“湖上船家”、“运河人家”等品牌。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加快建设星级酒店、经济酒店、度假酒店等接待设施,建设一批自驾车旅游营地,提高旅游产业的服务意识、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力争进入全省首批国际著名文化旅游城市。
专栏8: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重点建设孔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尼山圣境、明故城修复工程、兴隆文化园、东方文博城、水浒文化园、峄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中都佛苑、动漫文化园、石雕文化产业园、鲁锦文化产业基地、印象吟龙湾、微山岛、南阳古镇、微山湖生态园、羊山古镇、泉林泉群、石门山旅游风景区、万紫千红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西侯幽谷、卧龙湖景区、九顶山休闲养生城、太白湖旅游集散中心、大运河南旺枢纽旅游区、古运河综合整治、梁济运河景观带、运河总督衙门恢复重建、中南文化国际广场等项目。 |
公共文化服务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杂技城、大剧院、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系列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文化设施新亮点,完善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确保实现市级公共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等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加强乡镇文化站基本设施和功能建设,把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积极构建“10—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实行向社会免费开放,完善政府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的长效机制,加快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主流网站等重要媒体建设,大力发展新兴媒体。继续组织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和“乔羽文艺奖”评选活动,推动文艺创作生产再上新水平。鼓励支持高等院校、艺术院团创设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引进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加大济宁城市形象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提高济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七章 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建设生态示范城市
以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高效利用能源资源,建成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
一、生态建设
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生态修复,形成多样化、高品质的生态系统。中心城区以创建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实施“三河六岸”提升改造、水系贯通、生态湿地保育工程,重点建设太白湖生态新城,不断提升老城区环境品质,凸显“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特色。济兖邹曲嘉都市区利用城市间大面积采煤塌陷水面和绿色空间,实施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建设近100平方公里都市区生态绿心;以洙赵新河、大运河、洸府河、泗河、大沂河等河流为网络,对重点地段进行水体景观整治和滨江滨水公园建设,构建都市区水廊,形成都市区“一心一廊道”生态景观系统。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按照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严格保护微山湖、京杭运河等重要区域生态功能,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维护生态服务功能。开展“大绿化行动”,实施城区绿化、山区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镇村绿化等十项绿化会战工程,每年新增造林2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特别是城区和县城绿化覆盖率有突破性提高。到2017年,形成以环南四湖、济宁东部低山缓丘森林为生态屏障,以都市区城际塌陷地为生态绿心,以京杭大运河和都市区环城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以路网、水网、农田林网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全市域生态体系,构建“环湖、低山、一心、两带、三网”生态网架。
二、污染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切实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健全“治、用、保、防、控”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加大重点河流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南水北调沿线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推进城市(镇)垃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对已建成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行监管,到2017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均达到100%。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以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城市扬尘为治理重点,开展燃煤电厂、水泥、煤化工等行业和燃煤锅炉的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改造,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全面淘汰“黄标车”,加强对高污染燃料焚烧区的管理,对城区建筑施工扬尘、道路扬尘等实施全面监控,加大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控制。到2017年,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比2010年改善35%。
三、资源利用
坚持节约优先,加快转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明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统筹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围绕国家“十大节能工程”和重点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目录,实施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系统节能改造,推广高效节能变压器、高效节能电机等节能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电力、钢铁、焦化、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淘汰力度,建立落后产能常态化淘汰机制,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推广菱花、华勤、金威等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建设一批绿色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引导,强化年度用地计划管理,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合理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保障性住房、农村新型社区等土地供应。强化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提高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标准。立足内涵挖潜,加快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和利用,建立集约利用考核机制。
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落实地下水开采总量和地下水水位下降控制措施,科学划定水源地保护范围。合理调配地表水、地下水、本地水、外调水和中水,加大工业节水力度,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建立合理的中水价格体系和市场运营机制,巩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
专栏9:生态建设重点项目 重点建设济宁园博园、高铁高速两侧生态廊道、南水北调主干线水系绿化、微山湖湿地、莲花湖湿地、太白湖生态湿地三期、京杭大运河入湖口湿地、太平国家湿地、十里营湿地、安居湿地、济东湿地、老运河生态修复、梁山黄河故道生态修复、老万福河入湖口湿地修复与水质改善、梁山泊湿地修复工程、济梁运河生态景观湿地、嘉祥南部山区综合治理、圣齐生物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济宁化工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山水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园、联想控股(汶上)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太平化工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
第八章 打造社会文明高地,建设民生和谐示范区
坚持民生优先,以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鲜明导向,持续加大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推进民生保障“十大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资源普惠度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济宁。
一、就业创业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制定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建立经济拉动、创业带动、培训促进、公共援助联动的就业支撑体系,巩固国家创业先进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创业型街道(乡镇)、社区创建工作。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划建设济宁市人力资源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县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刻钟就业(创业)服务圈”。到2017年,力争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万人。
二、社会保障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标准、提升统筹层次,扩大缴费覆盖面,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经办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参保人数和基金收入稳步增长。到2017年,适龄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率稳定在96%以上。搞好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实施“特困群体助保”,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与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联动机制,城乡低保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完善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和运行管理机制,五年内城市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以上。
三、优质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缩小城乡、校际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高校集群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曲阜师范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济宁医学院向应用型医科大学发展,济宁学院跻身全国同类地方知名高校,支持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建成全省技能型人才培养名校。加快特色学科建设,提升高校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基本实现农村小学初中学生全覆盖。全面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农村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搭建好平台。
四、医疗卫生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卫生一体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基本药品供应和药品安全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稳定在97%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深化实施“先看病后付费”、“病历费用双公开”、“百岁以上老人免费住院治疗”等便民利民卫生服务。扎实推进“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重大传染病防控等工作,让群众少得病、能看病、看好病。
五、社会养老
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建立起与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改善居家养老环境,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做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推动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邻里互助点等居家养老服务载体。加强养老服务体系设施建设。推进市、县两级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村级互助养老院、民办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到2017年,全市各类养老床位总量达到5.5万张。建立健全养老服务和管理制度。健全适度普惠型老年福利制度,建立完善城镇“三无”、农村五保老年人供养、高龄津贴、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护理补贴等制度。
六、体育事业
以高水平举办第二十三届省运会为牵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着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和全民健康素质。加快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建设,全面建成市文体中心体育场、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水上项目基地等重大工程,提升完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具备承办全省综合性赛事和国际国内单项赛事的能力。加快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打造市区8分钟健身圈。每个县(市、区)建成体育中心,具备承办全市综合性赛事和省单项赛事的能力。
七、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探索网格化、动态化、精细化的社会管理模式,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公共服务覆盖城乡社区、服务到户。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建设平安济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落实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预警机制,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工程,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建立沟通民心、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凝聚民力的长效机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专栏10:社会民生重点项目 重点建设济宁市奥体中心、省运会媒体中心、太白湖教育培训基地、太白湖中小学、济宁中医院迁建、曲阜人民医院搬迁扩建、梁山中医院迁建、汶上中医院迁建、华勤集团康复中心及老年公寓、祥城文化中心、城区社会福利中心、太白湖敬老院、太白湖医疗康复中心、太白湖保健疗养中心、金乡东城医院等项目。 |
第九章 基础设施
围绕综合交通、市政建设、能源供给、水利保障、城乡管理等重点领域,建设系统完善、安全高效、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大幅提高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
一、交通网络
按照“连通周边城市、织密城乡路网、服务区域经济”的总体目标,构筑“水陆空”网络通达、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的快速交通格局。公路,以打造快速路网为目标,建成“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和“16959”一般干线公路网。加快推进济徐高速公路济宁至鱼台段、滨河大道济宁至梁山段等工程,提速推进枣庄跨微山湖至鱼台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完善京沪高铁曲阜东站至各县(市、区)连接线,优化各县(市、区)之间重点通道,系统改扩建原有道路网络,提高农村公路通达能力和服务水平。铁路,配合搞好山西中南部铁路建设,规划建设湖西铁路和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铁路物流园区,提升铁路运输服务能力。港航,以京杭运河主航道为依托,建设“一干多支”航道网络,加快推进规模化现代化港口建设,尽快实现港口亿吨吞吐能力,建成江北内河航运中心。航空,完善济宁机场配套设施,适时启动扩建工程,搞好新民用机场的规划论证,规划建设航空物流园,优化航线布局,加大航线密度,力争开辟至日韩、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等口岸航线,建成国内重要的支线机场。枢纽,建设国家级公路运输主枢纽,继续加强公路、铁路、水路主要客货枢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景点客运中转枢纽,优化公路、铁路和沿河港口以及各类客货运枢纽的集疏运系统功能,实现公铁水空交通快速衔接。
专栏11:交通体系重点工程 公路:建成济徐高速济宁至鱼台段、京沪高铁曲阜东站至兖邹泗连接线,建设枣庄—鱼台高速、日兰高速梁山连接线、南二环与滨湖大道连通工程、太白湖新区路网三期,做好省道104兖州西环、国道327济宁南环路口至嘉祥段、省道338济宁至嘉祥段、省道255济宁段(兖州至邹城)、国道327泗水城区段、省道252等项目建设改造工作;规划建设国道105绕城线、海川路南延、济徐高速至金乡和鱼台连接线、济北旅游大道、范平(河南范县—山东东平)高速等项目。 铁路:建成山西中南部铁路济宁段、梁山港至山西中南部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湖西铁路、鲁南铁路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铁路汶上站、山西中南部铁路梁山—兖州段连接线等铁路和济宁火车站、兖州火车站升级改造。 水运:完成京杭运河济宁至东平段三级航道建设、洙水河航道改造,实施京杭运河济宁南段3改2航道升级、韩庄复线船闸和泉河、北大溜河、白马河、老万福河、蔡河等航道改造工程,建设嘉祥港祥北作业区、梁山港区等港口和主城港区泗河口作业区、龙拱河作业区、南旺码头等扩建改造项目。 航空:实施济宁曲阜机场停机坪扩建工程,启动济宁曲阜机场改扩建、微山湖湿地通用机场、兖州通用机场项目。 枢纽:建设济宁汽车东站、济宁城区客运西站等客运枢纽,在具备条件的重点景区规划建设旅游客运站;建设济宁铁路物流园、兖州多式联运物流园、梁山铁水联运物流园等货运枢纽。 |
二、城乡服务
统筹提升城乡公交、供排水、供热、供气、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档次,增强公用设施利用效益,提高覆盖率和集中供应率。城区道路,加快建设济宁城市二环线,完善城区路网和对外连接快速通道,适度增加城市支线密度,提升城市道路等级,提高综合交通管理水平,构建“环形+放射状”的城市快速路网主骨架。公共交通,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网络,推进全市公交一体化建设,加快实施快速公交(BRT)项目,提高公交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构建多元化的公交格局。热力供应,完善城乡供热格局,建成东城区集中供热机组,加快城区热源、供热管网和换热站节能技术改造升级步伐和供热计量改革。积极推进县级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提高集中供热率。供排水系统,整合全市供水资源,建设地表水水厂,形成多源联网、安全可靠的城乡一体化给水系统,提高供水质量,保障供水安全。提升排水系统防洪排涝能力,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建成较为完善的雨污分流管网体系。燃气供应,稳步发展管道燃气,推进管道燃气向新建城区和重点城镇发展,加强天然气门站、燃气储配站、输配系统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提高燃气接收能力和供应安全性,逐步以天然气取代煤制气和液化石油气。垃圾处理,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垃圾处理设施,加快乡镇生活垃圾中转设施建设,推广垃圾处理设施的联建共享。
专栏12: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城区道路:建成省道338城区段(北二环)、东外环南延、南二环与滨湖大道连通工程;规划建设西二环、东二环,实施西浦路、南外环西延等道路升级改造工程。 公共交通:开通都市区城际公交,逐步开通市域范围内城际公交,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及至曲阜、邹城等县(市、区)BRT公交线路,启动水上旅游线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 供热:建设华能济宁热电厂2×350MW热电联产项目,实施华能运河电厂和华能嘉祥电厂供热改造;规划建设华能济宁热电厂二期热电联产、金乡低热值燃料热电联产、唐口供热中心项目。 供排水:建设济宁城区地表水厂、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新建、改造雨污水管网及雨水污水泵站工程、曲阜高铁新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湖西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济宁滨河新城雨污水管网工程。 燃气:建设平泰输气管线济宁段、济宁门站和兖州、邹城、金乡等县(市、区)LNG天然气调峰储备项目,规划建设分输站至嘉祥、梁山、泗水、金乡、鱼台、微山等天然气管道。 |
三、水利建设
抓住省水利厅与我市共同推进济宁现代水利建设的机遇,继续搞好治淮工程建设,实施中小河流生态河道治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雨洪水资源化利用等工程。加快全市骨干调水工程和与实施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区域调配水工程,推进城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中心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基本构建起“南北贯通、东西互济、蓄引结合、河湖相联”的济宁水网。全面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地下水超采区禁采与控采,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开展河道拦蓄工程建设,完成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强乡村河道、水库、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的管护,全面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市及重点水利工程的水利信息网,形成全市统一的水利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
专栏13:水利设施重点工程 加快实施引汶补源入济工程、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泗河生态综合治理、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全国小农水重点县、金乡高河水库、梁山蓼儿洼水库,规划建设南四湖湖东滞洪区、泗水太平水库、任城运河水库、邹城张庄水库等工程;实施梁济运河、洙赵新河、蔡河、北沙河等工程。 |
第十章 政策措施
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关键是用好政策机遇,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放大政策效应,增强内生动力活力,实现跨越崛起。
一、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造更富活力、更有竞争力的科学发展高地。以市场化为取向,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最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开辟“绿色通道”,建立“一站式”服务,建设透明、务实、高效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工作流程。加强政府性债务监管和风险防范,完善政府投融资决策、监督、执行机制。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大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力度,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推进相关公共服务、社保制度改革,将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到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实施国家和省级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增强镇域经济发展活力。大力促进外资外贸外经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速济宁经济与外部资源、市场的对接融合,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保障能力。加大对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各县(市、区)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建设和重大项目预可研论证。加大财政扶持产业发展力度,通过贴息、奖补等方式,用于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高端人才引进等,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健全完善县域经济发展奖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对经济薄弱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民生支出分级分担机制,逐步提升经济薄弱县民生保障能力。
三、实施投资项目带动
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对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具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和完善水陆铁空立体交通网络,把潜在的区位优势变成现实的发展优势。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给予支持。对省市确定安排的建设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项目,市县给予一定支持。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争取列入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
四、创新国土管理模式
强化规划、计划对建设用地的调控作用,年度用地指标重点向开发区和重点工业集聚区倾斜,最大限度地为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民生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用地保障。探索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以及进城入园农村人口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退出和补偿机制,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废弃工矿地置换等形式,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高效利用。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适时提高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收标准。修订完善地质环境认定管理适用办法,加大矿产资源核查投入和矿业权的政府垄断,稳步推进矿产企业可持续发展。加大采煤塌陷地复垦力度,积极申报全国采煤塌陷地复垦开发治理研究中心,创建国家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示范基地。
五、强化金融服务支撑
编制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系统性融资规划,确保每年信贷保持较高增长水平,逐步提高市县存贷比。高水平规划和发展金融街区、金融商务集聚区等大型综合金融载体中心区,将济宁打造成山东省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积极发展和创新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服务,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我市,鼓励商业银行在区域内增设分支机构,支持济宁银行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县域支行覆盖率,跨区域开设分行。整合区域内现有融资平台,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增资扩股,开展县域金融创新试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县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加强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扶持引导,争取建设全省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
六、增强消费拉动能力
全面提升市场消费环境,加快实施新一轮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打造核心商圈、商业特色街区和商贸综合体,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和商贸集团,构筑鲁西“购物天堂”。建设完善集大众消费、公共服务、企业经营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发展网上商城、网上银行、网上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业态。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游客消费水平。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居民在汽车、家电、住房、信息等重点领域的消费规模,发展文教娱乐、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等服务消费,引导居民消费需求向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
七、积极争取上级政策
积极做好与省级规划政策、项目资金的对接争取工作,成立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分解落实任务目标。对照省级规划,筛选一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进入省级计划“盘子”;对纳入省级规划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采取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全力靠上对接包保。认真梳理省西部经济隆起带支持政策,将专项资金、债券额度、投资基金、省级开发区工业用电补贴、粮食主产区财政补贴、小农水重点县和农机补贴、矿产资源补偿费、用地指标、民生支出分担、扶贫资金等方面的对上争取落实到部门、县(市、区)。鼓励对上争取政策、资金,对争取到的项目市县要积极支持项目建设。将对上争取政策情况定期进行调度督导通报。
八、健全推进实施机制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各县(市、区)及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打造西部科学发展高地领导小组,统一部署重大事项,实行重大资源统一管理、重大设施统一规划、重大项目协调布局;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日常工作事务,按照“三个体系”建设和“分线作战”要求,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会同有关部门协调指导有关事项,协商解决重大政策问题,监督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争先进位”的要求,研究制定各自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有计划地推进年度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广泛开展鲁西科学发展高地规划的宣传,激发全市人民的创业热情,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建设,实现济宁跨越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