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济宁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力、实现跨越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既面临本科专业合格评估的挑战,也面临管理体制由省市共管、以市为主到全省统管转型过渡的考验。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综合实力,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结合实际,制定《济宁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一、取得的成就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 学校现有教职工925人,专任教师638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128人,讲师264人;高级实验师9人,高级工程师1人,实验师4人;编审1人,研究馆员1人;博士33人,硕士377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以上。
目前学校师资队伍中教师总数、教授数、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均达到并超过了“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已经形成了一支总量基本满足、结构基本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较好地满足了学校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建设需要。
二、存在的不足
综合“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状况,仍有诸多与学校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比例较低。全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较少,半数教学单位没有博士。
(二)根据现有教学工作量和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专业配备不均衡,新设专业教师紧缺,尤其是工科类、应用类专业,而传统专业的师资相对富余。随着本科专业的不断增多,这个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缺乏,骨干教师数量不足。在省内本学科领域知名学者人数很少,在国内更是微乎其微。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还未形成规模。新引进的博士研究生大部分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但尚未收到以点带面的成效。
(四)教师在本科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方面有待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老年教师比例较小,中年教师比例适中,青年教师比例过大(近半数),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第二部分 “十二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济宁学院发展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阶段。国家确立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高等教育将全面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 的八字方针,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将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山东省“科教兴鲁、高教强省”战略和济宁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工业立市”战略为我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省市共建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市属本科院校将调整为由省直接管理,这为师资队伍建设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综合办学实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是“十二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
一、 指导思想
以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针,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富有发展潜力和应用特色的新型师资队伍,为实现学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按照“维持总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 的20字工作方针,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整体竞争力较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具体目标是:
(一)教师学历层次逐步提高、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基本符合专业设置需要。“十二五”期间,师资总量、职称结构逐步达到C类高校规定的比例,学历层次要有大幅度提高。到“十二五”末,控制在国家要求生师比范围,专任教师逐步达到80%,高职比逐步达到35%,具有硕士学位教师达到专任教师7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力争达到专任教师15%。
(二)学科、专业相对科学合理,师资队伍素质大幅度提高。“十二五”期间,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现状,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遴选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建设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第三部分“十二五”时期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基本保障
一、主要措施
“十二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完成十五项目标任务。
(一)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计划。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教师的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学术精神,抵制学术失范,反对虚假浮躁、急功近利;增强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团队责任感,提倡合作精神,在合作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增强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和凝聚力。
(二)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计划。“十二五”前两年建设省内(山东大学)、省外(华东师大)两个教师培训基地,加强本科课程教学培训和双语、双能型教师培养。
(三)博士培养引进计划。每年支持5—10名中青年教师定向攻读博士学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利用济宁市“千名人才计划”每年引进10名左右学科专业急需的博士。并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有计划地引进稀缺专业硕士研究生、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四)高层次人才国外访学计划。从教授、博士、优秀硕士中,每年选派4-6人到国外访学交流,开拓视野、启发思维、促进教学。
(五)中青年教师国内访学计划。根据学科专业需要,每年选派10-15人到国内知名大学访学交流。
(六)中青年教师在职培训计划。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在继续抓好基础培训、在职攻读学位的同时,把培训工作重点转移到知识更新、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上来,转移到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上来。重点抓好中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课程教学培训和中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
(七)客座教授、特聘教授选聘计划。有针对性地外聘国内、省内有学术背景的专家教授6-10名。
(八)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国内访学和国际合作计划,培养2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
(九)中青年教师行业挂职锻炼计划。按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实际,每年选派3—5名中青年教师到相关行业挂职锻炼。
(十)教师学术休假计划。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优秀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在国内学术休假,时间不超过3个月。
(十一)“科研型人才”培养储备计划。根据科研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面向科学前沿,针对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挂靠研究院所和实验室,引进和培养一批以科研为主的高层次人才,通过科研带动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十二)教学名师培养计划和教学团队遴选计划。遴选5-8名省级学科带头人、8-10名校级学术带头人和20-30名校级青年学术骨干;建设5-8个省级教学团队,10-15个校级教学团队。
(十三)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整合现有实验教学人员队伍,规范实验教学人员岗位的设置及其职责,完善实验教学人员职称评聘制度;基于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实验教学岗位制订特殊政策,为实验教学人员的发展创造条件,保障实验教学人员的队伍稳定和整体素质的快速提高。
(十四)泰山学者、圣地学者岗位设置计划。重点支持实力特别雄厚、优势特别突出的个别学科及专业,为其积极创造发展条件,争取特设泰山学者岗位1个、圣地学者岗位3-5个。
(十五)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和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计划。由学校资助,通过外派学习的形式,多批次选派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和专职辅导员到省内外知名高校的同类岗位学习交流,借鉴其他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及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学习他们卓有成效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以逐步提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业务能力、服务质量。
二、基本保障
(一)组织保障。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校成立教授(博士)委员会,定期调查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党委决策提供依据。学校成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系(部)成立师资队伍建设小组,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二)经费保障。逐年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三)政策保障。学院对教师职称评聘、国内外进修、学术访问、学术交流以及资料设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对学校重点学科、优先发展专业,在人才引进、师资培养和经费投入方面予以倾斜。
(四)制度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和评估考核指标体系,为建设优良师资队伍提供制度保障。
(五)创造良好的人才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坚强基石和学校特色发展的根本保证。全校上下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着“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各类人才搭建施展才干的平台,创造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心情舒畅,安心工作,事业有成。
(六)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紧紧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打破常规、创新思维、大胆探索。一方面稳定和重视现有队伍,为他们提供和创造继续教育、校际交流、国内外访学、出国留学等机会;一方面争取引进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进退自如、不拘一格”,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形成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格局。积极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建立“竞岗聘用、合同管理、业绩考核、能上能下”的长效用人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在学院改革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艰巨工程。学校将群策群力、励精图治,全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保障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办学目标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