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专科学校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的本科高校。 截止2010 年4月,新建本科院校达261所,占全国792所普通本科院校的32.95%,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办学层次的提升使新建本科院校在获得本科教育办学许可,赢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发展乃至生存的压力。这是因为,进入本科院校行列后,新建本科院校不仅面临着同类本科院校的激烈竞争,而且受到老牌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前后夹击。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期,高校适龄入学人口增长趋缓及走低,高校毕业生的供给过剩矛盾加大,以及高等教育高速扩张带来的资源闲置等因素必然会给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新建本科院校带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认真思考如何在高等教育发展大格局中谋求立足之地与发展空间的重要命题。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要紧紧抓住三个“关键词”做文章,那就是“新建期”、“应用型”和“地方性”。
一、新建期———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
“新建期”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有概念。 它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特定含义:在表象层面上,它更多地指向新建本科院校产生的时间维度,相比于老牌本科院校,他们是新建的。在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中,大家约定俗成地将“新建”作为标签,以示与老牌本科院校的区别;而在内质层面上,它则是指向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选择,新建本科院校在其“新建期”要做好转型选择并完成转型。两者相比较,后者更为重要。
新建本科院校要达到国家规定、社会认可的本科办学水平和质量标准需要一个建设过程或周期。这是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能否开好头、起好步、走正路的重要问题。“转型”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共性层面的转型,即实现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这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选择,是学校办学层次提高所带来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内涵升本”,解决的是“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问题”;二是个性层面的转型,即学校在实施共性层面转型的过程中,基于办学定位,进行独具特色的相关转型。相比于共性层面的选择,个性层面的转型选择较为复杂,它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办学特色,解决的是在办好合格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如何把学校建设得更好”。因此,在“新建期”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确定新的发展起点——将办学自觉地纳入本科教育的发展轨道;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建设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选择新的发展路径——需要突出自身特色,走特色名校之路。
常熟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基于对经济、社会、教育转型的认识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新建本科院校特点与学校特定校情的分析,在 2004 年升本之后,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两个转型”,即“从专科办学层次到本科办学层次的转型,从以教师教育学科为主到以理工应用学科为主的转型”,并将推动和完成“两个转型”作为学校在“新建期”重中之重的任务。根据“两个转型”的要求,学校提出了新的办学定位、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方案,形成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色,初步显现了在实践层面、认识层面上学校转型发展的成效。
升本之后,学校扎实推进由专科到本科的转型。高度重视干部教师的观念转变与提升,多次邀请教育部门和兄弟高校的专家来校做报告,组织到兄弟高校学习考察,组织全校干部教师开展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本科意识的大学习、大讨论。在此基础上,认真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规范建设。学校从 2006至2008连续三年开展“教学质量年”活动,每年一个主题,递次推进。通过三年教学质量年活动,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完善了校、院二级教学督导制度,构建并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初步构建了具有应用型本科教学特点的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同时,学校努力实施从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为主到以理工应用学科专业为主的转型。通过研讨,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办学定位:立足苏南,面向江苏和周边省市,构建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学科与专业格局,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大力发展应用技术教育,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定位将 “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办学定位的核心内容。升本以来,学校为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始终坚持“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在其引导下,调整专业布局、确定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初步构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专业布局基本到位,已经建成以理工为主,覆盖多学科门类的41个本科专业,新增专业体现了应用性,与地方主导产业匹配度高。目前初步形成了机电工程、光电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管理工程和材料工程等六大应用学科专业群,共有 33 个理、工、管理学应用学科专业,2009年应用学科专业在校生的比例达到 80%,初步实现了由教师教育学科为主向理工应用学科为主转型。 由于学校牢牢把握“新建期”这一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学校于 2007年、2009 年分别顺利通过江苏省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调研。
二、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内在特质
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这类应用型人才能够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将理论转化为应用,既有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的能力,又具有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上不能简单处理,不能在专科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做简单修补,也不能照搬其他综合性大学的成熟体系,否则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是人才培养理念的集中反映,更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体现和实现载体,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新建本科院校要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整体要求出发,充分借鉴传统学科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长处,建立以应用型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常熟理工学院在升本后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过三次大调整,逐步推进两个优化,即培养体系结构优化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培养体系结构优化方面,在横向结构上,以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为主线,构建起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纵向结构上,按照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起“平台+模块”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方面,避免将课程完全当作学科知识体系的集合体,而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整体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明确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性质以及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进行课程的重组与优化。
多样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构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必须寻找到与之相配套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构建多层次、多样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培养体系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大体系具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从而决定其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和途径。新建本科院校要改革教学模式,就必须要提倡基于能力导向的理论教学,基于综合技能与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基于素质导向的开放教育。基于此,常熟理工学院主动走近企业,与企业合作,拓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形成了多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嵌入式 ”人才培养模式 ,引进企业课程体系 ,有机嵌入专业教学计划;
二是“订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依托专业优势,为企业进行定向人才培养;
三是“整体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进行“实体合作”,依托相关专业建立二级学院;
四是“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政府、国际知名企业合作,设置课程体系,共同打造职业训练平台,面向整个行业培养专业人才;
五是“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设计培养方案,采用“3+1”模式,学生三年时间在校内学习, 一年时间到企业进行项目训练、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预就业。
这些模式的探索让我们的培养模式逐步实现了多样化,各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相应的培养模式,也可以是这些模式的组合等。从初步实践情况看,合作项目受到企业和学生的充分肯定,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所有实验项目参与学生实现了100%就业。
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保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有一支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作为支撑。一要通过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二要具备一支由行业或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根据转型发展的要求, 积极推进改变师资队伍原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业界背景和教学模式,把努力打造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根据与社会、企业共同建设师资队伍的发展策略,学校选择“三种途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柔性”和“刚性”相结合,聘用业界人员充实学校教师队伍;二是以“双百工程”为抓手,即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教师下企业,选派教师去业界锻炼,培养现有教师的职业素质;三是与业界共同承担“实战项目”,通过合作研发锻炼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地方性———转型发展的服务面向
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大多数为地级市,国家赋予新建本科院校的使命就是以所在地区为服务重点,适当辐射周边地区城市,这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属性为地方性。地方性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中的使命和价值,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紧扣地方性这一服务面向属性,更多地关注与研究其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
首先,地方性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途径。新建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它培养的人才就必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够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校地互动”战略,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在校地互动中调整专业布局、优化培养方案、拓展培养途径、建设师资队伍、构建实践平台和创新就业机制,促使学校形成具有个性的人才培养特色。
其次,地方性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学科建设方向。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创办有特色的学科专业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建本科院校之所以能够为社会提供适应区域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以及为区域社会提供社会服务,主要取决于它设置的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契合度。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以学科发展为依据,更要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专业设置与布局要体现对地方经济的支撑性,注重群落结构,要优先设置与高新技术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专业是否有学科支撑是本科区别于专科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体现专业的学科支撑性。 因此,新建应用型院校办学理念是以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作为专业建设水平提高的支撑和保障。
再次,地方性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方向与重心。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将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作为自身发展的宗旨和最重要的服务领域,从而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除人才培养外,提供科学研究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途径。 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聚集、科研能力强的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或科技创新,助推地区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在此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要熟知地方产业框架和产业经济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开展科学研究,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提供科技服务和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将学校潜在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生产力。如:与企业合作创办技术研发机构或中心;通过技术指导、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通过高科技园区、产学联合体、合作办学等提供科技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带动促进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科技平台建设。
常熟理工学院在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与苏州、常熟地方传统产业保持紧密联系,主动跟踪地方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地方政府和地方产业在互动中增进和谐,在和谐中强化互动。学校成立了有政府、行业、企业各界人士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地方社会的劳动力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以此作为调整改造原有专业、设置申报新专业以及专业建设的依据。学校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办学。
一类是以政府经费投入为主的合作平台。如: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海藻遗传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水生动物防疫实验室等。
另一类是以企业为主搭建的实践平台。如:工厂供电实验室、核磁共振实验室、长江特色水产培育繁殖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银机电研究所等。
还有一类是校企共建的合作平台。如:学校与美国上市企业阿特斯共建的江苏首家“光伏科技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江苏首家“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再如 2009 年学校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共建“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与微软中国公司合作建立的“微软 IT 学院”等。 这些政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立一方面引进了社会资源, 通过资源共享,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借助平台,让教师有机会获得科研项目,或有机会参与技术服务和共同研发,从而得到培训提高;同时,这些平台的建设,增强了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使学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12期)